找到相关内容150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足石刻禅宗《牧牛图》管见

    由是杰之思想,禅净习合。杰云:"夫弥陀光明,遍照法界,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,凡圣一体,机感相应,诸佛心内,众生尘尘,极乐众生,心中净土,念念弥陀。"他在与禅僧交往甚密的同时,又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居士唱和...

    胡良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462081.html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:唯是心理学

    香臭等气氛。  味--咸淡酸甜苦辣等。  触--粗细软硬冷热寒炙等。  法--依于根与尘相应而生起的作用。  (注:意为思想之动,具法尘摄取影相之能,于色尘中是所生境,不是法处之心境;也就是说,意为浮根...究竟的境地。  五重唯识,观法繁复,于心意识活动中,乃是培育知识,摄取经验的理想方法;如果,以慈恩法师立法相而说的五种方式,作为唯识于心理活动的指南,则于体的能诠,于用的所诠,就更能辅行唯识之学了。 ...

    白云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762117.html
  • 《心经》者何(1)

    取像义,在我们接触境时,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,然后给它安立名称。行: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。识:是了别义,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。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。  五蕴,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762118.html
  • 论“和”与文化养生

    环境中摄取新的兴奋点,使自身的心理生理得到及时的调节、平衡,就能够使夫妻生活神合,达到养和摄生的佳态。  “和”作为一种文化养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课题,以上仅仅从其浅显的层面上进行了初步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0962169.html
  •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

    教导”主张的正确性。印顺在说明其“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”时,曾明确表示其弘扬的宗趣,在于: 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,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(梵化之机应慎),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,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54962284.html
  • 佛教对“临终关怀”的看法

    也是儿女对老人最大的关怀。  过去我曾提出“四等防老”的方法:  (一)经济方面:多方开源节流,为自己储备养老金。  (二)健康方面:常运动、生活作息规律、注意营养的摄取等。  (三)信仰方面:拥有正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062510.html
  • 佛教对“身心疾病”的看法

    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,则不会轻易被传染。  一般医院里,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,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。例如充足的睡眠、每天运动三十分钟、按摩身体、开怀大笑、放松心情、摄取各种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462515.html
  • 评析董其昌的“画禅”(1)

    始见香炉峰”。因此,董其昌提出了这样的认识,“古人诗浯之妙,有不可与册子参者,惟当境方知”。其以诗之妙境。去契合自然美景,就使得这自然之景烙下了诗意的印痕,更是诗人、画家双重眼光所摄取的美景佳境。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762518.html
  • 破除渴爱、我慢、贪欲

    社会而退缩,因此将自己置于「太缓」的一边。即使当人们或心理的环境要求他们稍稍改变内在的重心时,他们也会想办法抗拒。  「太缓」的所有特征,显示出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和交流。由于心理活动也是摄取养分的过程,...

    向智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4462640.html
  • 佛教之涅槃观

    阿赖耶识,从业感报来说,他是受报的主体,所以叫异熟识。从形成个体的小我来说,他是摄取及执取的阿赖耶识,而被我见错执为自我(因为阿赖耶识,有统一性,延续性,而被错执为是常是一的自我)的对象。依阿赖耶识而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1762864.html